他在解放战争晋升不快,评级为副军级,授少将,老战友:低了!_谭友林_职务_师政委

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,有些人的资历和职务看似不低,但在评级授衔时,却未必能获得相应的高职。例如,许多曾与谭友林并肩作战的红二方面军老战友,就曾为他争取过更高的军衔。

谭友林是一位军政双重背景的将领。早在土地革命时期,他便活跃于政治工作,曾担任红二军团的师政委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也在新四军担任旅长。而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,谭友林则担任了副军长一职。

提到红二军团,许多人会联想到贺炳炎、王尚荣、黄新廷、杨秀山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战将。这些人的资历相当,互有差距,而谭友林的经历也不逊色。他参军初期,曾在警卫营担任通讯员、宣传员和警卫员等职务。早期的晋升速度并不明显,主要是在基层做实事,积累经验。

展开剩余71%

到了1934年,红二军团面临了一个重大的转折。这不仅是外部的战争压力,更是内部的变革。当时,红三军成功西渡乌江,进入贵州。此时,部队撤销了政治机关。然而,贺炳炎、关向应、卢冬生等领导人坚持认为,必须恢复政治机关,开辟新根据地,反对无序游荡。此举最终促成了黔东苏区的建立。

然而,当时愿意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寥寥无几。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一工作,经过关向应等人的细致思想工作,政治机关才得以逐步恢复。谭友林也因此从政治部的青年干事调任了独立营的教导员。由于部队缺乏政工干部,他的职务逐步上升,从营到团政委,再到师政委。这种晋升轨迹与廖汉生相似,廖在1933年加入红军后,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晋升为师政委。

在1936年红二方面军成立时,谭友林继续担任师政委。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他并未立即投入战斗,而是先在抗日大学学习了几个月,直到学业完成后才投入到战斗中。1938年,他被任命为新四军四支队的副政治部主任,相当于旅副政委的职务。

1940年,谭友林从政工岗位调任军事指挥员,先后担任了六旅、十二旅的旅长。然而,仅仅不到一年后,他就被调往延安党校学习,接下来四年大多在后方工作。抗战胜利后,新四军并入华中部队,而谭友林原本应该调任纵队政委。由于东北局势的变化,许多延安干部被调往东北,他也被派往东北担任松江军区四分区司令员,后期又调任359旅副旅长。

让很多人不解的是,尽管谭友林早在1940年便担任了旅长,战后他不仅未能晋升,反而还被降职使用。359旅在抗战后期被一分为二,王震率领主力改编为南下支队,转战鄂豫皖湘赣粤等地,最终回到吕梁进行整编,扩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。而359旅的另一部分则改编为南下第二支队,途经东北并恢复了359旅的番号,后期则负责后方剿匪任务。尽管这支部队战斗力强,经验丰富,但在东北战场初期并未承担主力任务。

1948年,359旅改编为独立第二师,谭友林担任了师政委。随后,部队改编为12纵,他继续担任师政委,并于1949年升任副军长。按理说,谭友林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职务足以与中将相匹配。然而,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的职务晋升却相对缓慢,长时间担任师级职务,未能晋升至正军职。

1952年,军队评级时,主要依据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职务来进行评定。由于谭友林始终担任副军职,因此他最终被评定为副军级。而根据1955年的授衔标准,他并不符合中将的条件。中将的标准至少要求担任正军级职务,而他在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处于副军级。

即使如此,当他的老战友和领导得知他军衔较低时,还是曾向上级反映过这一情况,包括萧克、王震和贺炳炎等人。然而,最终这一军衔评定并没有改变。对于谭友林来说,军衔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相比于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战友们,他已经感到足够幸福。

发布于:天津市